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所在位置 | 新闻中心

体外再造一个“肿瘤”模拟攻克体内“元凶”——南京市中医院治疗大肠癌的“遥遥领先”技术
信息来源:南京市中医院 发布时间:2023-12-04 浏览:2384 次

今年年初,53岁的陈女士(化名)出现不明原因的大便次数增多伴性状改变,经过全面检查,确定陈女士为乙状结肠恶性肿瘤伴肝转移,必须进一步治疗。于是,焦虑的陈女士慕名来到我院肛肠中心就诊。


经过专家会诊,我院樊志敏教授指出,肠癌伴肝转移属于IV期肿瘤,即使进行根治性手术,也难以有效延缓肿瘤的进展,这就对后期辅助治疗的药物有了更高的要求。


于是樊教授提出在实施手术的同时,采用类器官技术为陈女士进行精确的药物敏感性筛查。

  

什么是“类器官培养”?

 

类器官,即将肿瘤进行活体切除后,经过特殊的处理,于特定培养条件下形成的体外三维模型,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留原始肿瘤的特性,从而营造一个无限接近于人体器官内部的微环境(如图所示)。

 

通俗来说,类器官培养就是在身体外“养”一个“一模一样的肿瘤”。专业人员能够为每一个肿瘤病人建立属于自己的类器官,在模型上进行多种抗肿瘤药物筛查,并能在短时间内提供药物敏感性数据,以此为据制定更有针对性、更符合患者个体性的治疗方案,最大程度提升患者的治疗体验。如此一来,患者在进行辅助治疗前便可获知自己的数据,从而避免不合适药物的使用。

 

临床应用患者称赞

 

根据陈女士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病理结果及类器官药物敏感性筛查结果,选择伊立替康作为主要化疗药物。现在陈女士已经依此方案进行了五次化疗,期间复查肿瘤相关指标均趋于稳定,目前显示治疗效果良好,就如同类器官药物敏感性筛查结果显示的一样,伊立替康对她的肿瘤类器官也有着较好的抑制作用。“非常感谢樊教授,多亏了南京市中医院,我现在还能这么自如地生活。”陈女士非常感慨。

 

创新成果“遥遥领先”

 

结直肠癌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但随着化疗方案失效、毒副反应、耐药等问题的出现,个体化精准治疗的实现与推广迫在眉睫。类器官技术的存在可以有效解决基因检测指导下靶向药联合治疗尚不成熟、药敏试验精准性有待提高等问题,让每位患者的治疗用药更准确、更合适。

 

在省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院樊志敏教授团队取得了国内业界“遥遥领先”的成果——成功建立结直肠肿瘤类器官样本库。这也是国内目前率先建成的同时包含正常组织、腺瘤、恶性肿瘤的样本库。其囊括我院临床一线真实案例,为临床用药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为患者保驾护航。

 

“肛肠学科是我院的国家级重点专科学科,可以说是历久弥新。我们不仅拥有极强的手术技术,手术理念也是在与时俱进,走在时代、技术发展的最前沿。”樊志敏教授如是说,“类器官培养技术所代表的个体化精准治疗理念,是结直肠肿瘤未来发展的方向。”